不想学习的时候如何逼迫自己学习?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长文预警,这篇可能需要您花10分钟阅读。但读完之后一定会对学习有不一样的认识。也可以直接下拉看结论。

尼采曾用酒神和日神来比喻人类艺术活动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日神的“走向世界,追求成功”类的理性,一种是酒神的“走向内心,寻求超越”类的情感;而从学习上来看,由于中国特殊的教育环境,几乎不可能有后者的闲情逸致。家长们送孩子们上学,除了超一线城市确实有一些让孩子未来生活多姿多彩的需求之外,更多的群体认为孩子学习的目的是找一个好工作、拿到更好的薪水,简而言之就是成功。

想想父母有真正关心过你学了多少东西吗?一路走来,“过一本线没有、能报211、985吗、要不要试试公务员考试?听说当律师钱很多,要不考过司法考试?你看,邻居的孩子都出国读常青藤了。。。”他们只关注成功本身,学习只是一种手段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要从学习本身体会到乐趣,也就是出世的乐趣,是根本不可能的。竞争环境太过激烈,寻求日神的竞争式快感成为国人学习的普遍选择(市面上各种三天学会、教你成功的书籍大行其道就是一个侧面体现),也就构成了以下“如何寻找学习之外的乐趣以及工具性(应试教育)学习的基本逻辑。”【19补在最底】

毕竟,把成功当作一种目的,学习当作手段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事。对很多人而言,必须要衣食无忧,或者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成功者”,可能最终才能将学习本身当作一种目的。

把学习现阶段当作一种工具,理解了这个,我们继续再谈

原答案:

逼迫这个词用得很好,因为的确学习是逼迫的,而成就感也是从逼迫自己中产生的。因为逼迫自己学习,能得到的奖励要大大过于自己的付出——作为理性的人才可能真正发自内心地自我驱动地学习。

而学习的激励点来自于学习之外——比别人强,俗称装逼。

很少有人,能单纯从知识本身激发起自己学习的乐趣,尤其面对艰深知识的时候。伟大如牛顿,我觉得也一半是因为知识本身,一半是觉得自己脱离一般俗气的群众产生的爽感而努力学习的。这是一种知识贵族的态度,我们也能从TOP10的大学学生里看到。

有钱、有权。。这个知识无法立刻转化,但是大家普遍看来,接受良好教育的人,阶级不会低,阶级流动性很高(即通过自身奋斗可以改变现阶级)——这本身构成了社会崇拜“阳春白雪”而鄙视“下里巴人”的重要原因。

从小学到大学、老师的追捧、同学的羡慕、学校的奖学金、公司的提拔......就连知乎,看见那个“蓝V”了没有?那是属于博士的专属奖励。

学习的好于不好,直接作用在区分人与人上——就好比奢侈品的意义是一样的,学历、知识、出身(名校)本身的装逼水平比奢侈品要强100倍。(所以,考一个名校是终生的标签,也是终生的正向激励,当然重要)

从来没有领会这种福利的人,不会学习。就如小学一开始就厌学而被老师鄙视、被同学欺负的人一般就丧失了学习的所有兴趣,一辈子很难成为自我驱动的人。而那些越是名校的人,由于小时候就得到了学习所带来的学习以外的东西——赏识和钦佩、区别对待(成绩好几乎不可能被“霸凌”,因为背后有学校和家长的倾力支持,好学生不属于那个混乱的世界),所以越会知道学习这个东西的本质是怎么回事。

说一下个人的见闻,小学同学本身当年学习一般的,由于正向激励不足,再见面时基本上都已经是完全不学习知识的状态,而且也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论,他们的状态一般在开一家奶茶店、早点嫁人、工资待遇上,不会去想到要学习这回事。而清北的课堂,教授基本无需点名,上得好的课学生自会冒着寒风酷暑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教室,并且记录笔记也是认认真真——这才叫自我驱动的学习,依我看没进TOP10学校的学生都无法普遍做到。(虽然top10的学校可能有50所)

越学好越有奖励(夸赞、鼓舞、区分周围的人)——越奖励越能知道学习的逻辑——越知道逻辑越能学好——越学好越能得到奖励(名校、CFA/CPA/ACCA等证书),这就是学习的正向循环。

知道学习的这些福利之后,我们来看关于学习的常识。

三个关于学习的常识:

1、学习的有效时间和你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为了让任何人都看得懂,我们简化的一下概念:得到知识的纯度=效率*时间

你的有效时间,一天有多少呢?答案是没有多少,同时还被严重腐蚀。微信的短文、电脑的游戏、知乎所谓的学习知识......这些讯息本身不能称为知识,因为它们缺乏体系化和进阶性(下面会讲到)。而如果你一天用在学习上八小时不玩手机,就几乎强过99%的人了。这对于工作的人来说,几乎等于脱产;对于学校学生来说,评价相当于自律性极强。而一些基础知识要到熟练,没有500小时是想都不要想。比如,考过日语N2,天资比较好的500小时左右是要的,如果笨一点,800小时没有问题。而这800小时,绝对不包括你上课的时候玩手机、自习的时候刷知乎的时间。想想看,如果一个人的效率时间稀释到了50%,那8小时学习的时间可能就只剩下了4小时。如果这个人不仅仅玩微信、知乎,还是个游戏成瘾的人,那么有效学习时间可能稀释到每天一小时不到。

那么别人每日8小时花三个月就能考过的N2,你可能就要花个2年3年。加之带来的心情不好,那就是永远都不会去考。

所谓荒废青春,就是指这样一天的有效时间投入低到不能再低的做法。可能你会说,谁谁谁也每天玩游戏啊,谁谁谁各种玩也能考年段第一,通过巨难的考试啊。首先,这种人毕竟是少数——我见过的学霸,大部分都是有效学习时间和普通人相比巨长的学习成瘾者;其次,人家可能一天都在玩,但是有效的学习时长还是碾压大部分支离破碎的“片段”时间学习者。

至于智商的因素,我是不相信的。很多人之所以相信智商决定论,是自己根本未曾努力过而已,而相信了智商有差别的人,也不过是在顶尖领域顶尖学校的1%而已——也就是说,对于剩下的99%来说,操心智商无助于解决问题。也许你只是失去了学习的正向反馈和方法不对、不成体系、有效时间不多而已。

更深一层。很多人其实放弃学习知识的原因是——认为知识是可以随时取得的。

学生时代老师上课讲得一大堆听不懂,不如不听玩手机看漫画,等下课时自己再自学算了。实际的情况是上课不懂下课也不愿意学;甚至于上课一分钟能听懂的东西,下课一小时未必能学会。

这就是知识相对论的含义:

虽然现在网络上充斥着知识,给人一种知识可以随取随用的假象,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重要的并非是知识本身,而是充分地消化吸收知识所要付出的时间。时间很重要,而这些消化吸收知识的最好时期,恰恰被很多人所忽略了,所以我们进入下一个章节。

2、真正的知识没有积累到一关,就打不了下一关(注重关键节点)。只要是上过中国义务教育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几门科目中,总有自己落后的一门。举个例子,这门科目很可能是数学。而究竟数学是怎么落后的呢?我们仔细想那个具体的时间节点:也许是那天数学课上因为太困睡了,也许是某天上课突然觉得数学没有那么重要,也许是请假了几天没来上课。

而重点在于,接下来完全跟不上了!由于缺了某节课,你将无法接下去学习——然而你却不知道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最终归因到自己的智商问题——这或许是让你最后悔的智商问题。

事实上,很多人以为的知识学习都是这样的:

你一直积累A点,原地打转,然后就能达到你想要的P点。

这和我们的生活经验相符合:我们要一个剪刀,解决办法就是买一个剪刀,我们点开一个微信图文,它必然会给我们一个简短的小知识。就算是你在看的这篇答案,把要点列在一张纸上,也是完全可以的。

然而现实中,只要有一点门槛的知识都是体系化的。所谓体系化的意思是,你学习的路径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

要达到C点,首先你必须学会B,要达到E点,你必须先达到D。你根本无法给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讲什么叫微积分,你甚至无法给一个只学过九九乘法表的小学生演算二位数乘除,更不用说分数加减乘除了。就算那个小学生懂得微积分(也就是那个P点)而被称为神童,他也是打通了从A至P的所有关键知识节点而掌握的。而绝对不是直接从A到P的。如果一个人没有B的概念,就好比他连二位数加减乘除的概念都没有,他怎么会微积分呢?这就是知识的体系化的意义。

而这也是上一章所讲的知识相对论的原因——因为断档了关键位置的知识,导致整座知识大厦都是摇摇欲坠的。而补充掉关键知识,如果学校的教学任务还是要推进的话,意味着你要在补缺和学新的知识中折返跑。

意味着别人学D的时候,你在补B,还要巩固C,最后学习D。

这就是为什么在义务教育的应试阶段,很多人如此惧怕数学的原因。因为你错过了关键节点,套用文艺的说话来说...

那天天很蓝,风在吹,所有人都以为那是一个普通的一天——可是之后上课却开始一头雾水

理科呈现体系化,那么文科不是这样吗?其实任何知识都是这样的。只是文科更需要的是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到B点,积累到一定程度到C点...最终到达P点。这种积累,更难通过智力上的差距拉大,更多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的原因。而关键节点的概念,可是分毫不差的。甚至在生活中,如果你要去寿司之神吃,那么前提条件是你最少逛过10家寿司店,了解寿司的历史,否则,你和做足功课的人吃的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个寿司。尽管都是小野二郎捏的。因为,你吃不出寿司的价值。

所以很多人在一个被控制的时间线上却疲于应付的原因在于——你缺失了关键的知识节点,而进度表却不得不推进。而脱离学校的人,靠自己的内驱力却可能把关键节点并不狼狈地一一补齐——只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根本不知道到B/C/D/.../P的节点到底是什么,更别提制定计划了。如果你能知道这种情况的严重程度就好了,但也许,你能用意志力把他们补上。

3、意志力是有限度的,以及意志力可能是你学习上的唯一的优势。这一章我们来谈谈意志力。毕竟你看到这一这里也不容易,给你的意志力掌声鼓励。这章主要引用罗伊 鲍迈斯特的《意志力》这本书,也是我非常推荐的一本书。

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主要的价值观和我在开头写的一样:对于那些智商上有差距的人,反而意志力有差距比前者更重要。相比智商、出身、幽默感等品质,意志力对学习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意志力强的学生学习成绩更好,在职场上也是自控能力强的人更受欢迎。也就是说,意志力拓宽了时间、效率这两个维度,而这两个维度直接关乎学习。

而关于意志力的真相是:

(1)、意志力是一种生理机制。

也就意味着,意志力是可以被消耗的资源。书中甚至说,意志力和葡萄糖息息相关,饿了或者累了就很难保持记忆力的高度集中——这也是很多人加班要喝含糖饮料的原因。

另外,想想看,你在专心看这篇答案的时候,能同时思考一道数学题吗?不能。你的心智被占据了,你的心智是有限的。

统计发现总能按时交作业的学生反而经常穿脏袜子,期末考试之前学生们更容易吸烟,更不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因为他们的意志力消耗在学习上了,个人卫生、戒烟这些事上就无法同时特别关注很多夫妻工作特别忙碌,下班回家很晚,经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儿吵架。怎么让他们不吵呢?是让他们尽量加班,尽量减少在一起的时间吗?反而应该尽量早下班,越是工作忙碌的夫妇越容易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因为他们的意志力在工作中都被耗光了,回家就不会再去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换一份不那么忙的工作或者争取早点下班,虽然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增加了,但工作消耗掉的意志力减少了,回家后还有意志力控制情绪。

承认自己的平庸,或者自己不是超人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只有承认了之后,你才会把自己有限的意志力资源花在真正有用的地方。对我来说,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把任务尽量往晚上拖,最终的结果就是忙完了其他事情之后已经凌晨了,困意已经来袭,那就睡觉吧——一天一天就是这么过去的。

(2)、我们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养成良好习惯、自我监控等办法提高意志力。

好消息是,意志力可以经过训练而提高。李笑来曾经说过,现在的人基本丧失了阅读长篇文章的能力(这里感谢大家的阅读),而这些相对于简单碎片阅读的体系化阅读、体系化学习,是最好的意志力锻炼武器。

也就是是刻意训练。

意志力是一种通用资源,这意味着你可以通过做一些日常小事来提高意志力,然后把它用在其它事情上。该书提出一个有效练习办法是做自己不习惯做的事。

写一篇长答案也是对意志力的练习,每日有效时间尽可能提高也是一种对意志力的练习。总之,你要有所取舍,并且这可能是你学习上的唯一优势——而有了这个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线上来看,其实你并不需要其他的优势。

这是个好消息,不是吗?

总结——如何做到正向激励并逼迫你去学习:

1、寻找正向激励的奖励——小到在知乎撰写的回答有人点赞、ID粉丝关注,大到考入名校和拿到只有10%-20%的技能证书,或者利用专业知识水平进入一家公司,要知道这些东西是带不走的,他们将成为“资历”一辈子给你一个“我能比别人学得好”的暗示。”只有成就才是学习的最佳诱惑,我们最终寻找的是终生式的正向激励。

2、订立一个需要体系化的知识,做好投入500-800小时的目标,尽力让自己的日有效时间从4小时开始起步。这意味着你将建立时间观念,知道自己时间的价值,不至于花在游戏时间和社交时间太多。要知道越是把时间花在自己根本感受不到价值的东西上面,你的有效时间越低,效率越低。而一个好消息是,你的竞争对手花在学习上的日有效时间远远低于4个小时。高效学习者最在意的是时间的价值。

3、建立一个体系化的目标,并且明确知道关键时点在哪里。这意味着你需要把目标解剖到具体的关键节点上,并且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完成。如果没有体系化的计划和执行,就意味着完不成体系化的知识。

4、训练你的意志力,这是学习者之间差距的最大动因,因为它同时影响了时间、效率两大因素。要注意意志力是有限的,注意不断提高它,并花在重要的地方。

我其他关于“学习”的答案,欢迎一起学习

以下是关于计划、复盘、输入输出的三个小习惯。

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1.7 万赞同 · 386 评论回答

来自2019年的补丁:

当年在写下目前我的最高赞回答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会引起这么多的收藏和赞同,更不知道会引起更多的衍生问题。

当年我对于“体系化目标”也是认识不深的。有越来越多的人问我什么才是真正的体系化目标——事实上,目前的我认为所谓体系化目标,其实是达到目标的立体化结构。

比如健身,那么其实不仅仅是运动,而是包括运动、意志力、睡眠、营养学、合理控制食欲、如何防止反弹、身体指标认识、补剂如何运用的一个整体。而运动内部又分为有氧、高强度间歇、力量训练之类的整体。再细微一步,有氧训练可以通过操课、跳绳、游泳来加强;力量训练的途径则可以用自重、固定器械、自由力量来加强。

"就像某些减肥方法承诺只要戒掉糖或碳水化合物就能瘦下来,这往往让人感觉很好,并不是因为真的瘦了,一半以上的快感来源于让你觉得能用一个简单的方法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个目标的制定,不应该仅仅是“我要健身”那么简单,而是达到这个目标应该点亮多少的“知识树”,知识树越成体系,则达到目标就越容易。

而且大家要知道,这些体系化的目标下,有的是紧密相联的,有的联系并不紧密,但对达成最终目标却息息相关。

同样的事情,你不能空口白牙说“我要提高成绩”。你的成绩是由哪些学科构成的?哪些学科要重点关注?如果是英语,那么体系下的阅读怎么提高?听力怎么提高?如果是数学,立体几何如何提高?三角函数如何提高?如果是语文,作文怎么提高?文言文如何提高?

这就是所谓的“体系化目标”了。

【19补】:

胜利者效应:先前的胜利经验,会让之后的胜利更加容易

今年7月的《Science科学》杂志上刊登了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和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胡海岚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指出在大脑中存在一条介导“胜利者效应”的神经环路。

其实在2011年胡海岚团队就在《科学》上面发表了一个关于有趣的“钻管测试”的论文。

在实验中,科研人员让两个小老鼠在狭小的玻璃管道两端进入,看谁能够推开对方。开始力气大的小老鼠总能赢。但科研人员开始刺激“输家”小老鼠,增强它脑中前额叶脑区的突触(大脑细胞之间连接、通讯的基本结构单元)强度。结果处于劣势的小鼠就像服用了“大力神丸”,有如神助地将优势小鼠逼出了玻璃管道,成功逆袭。其中体现出的“胜利者效应”(The winner effect)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可以概括为:动物在战胜一些较弱的对手之后再与更强的竞争者较量时,胜算将会比直接面对强敌大得多科学团队表示这种“胜利者效应”和大脑中,从中缝背侧丘脑投射到前额叶皮层神经的通路有关,当增加这一环路突触链接的强度,就能介导“胜利者效应”。也就是说,在胜利了6次之后,劣势小鼠的大脑发生了质变,他们的神经突触链接强度显著增加了,从而有效地帮助它们在失去科学家的外界刺激帮助下,仍然维持自己的优势地位。 简言之,实验告诉我们,过去成功的经历会通过改变动物的生理结构,从而引导其赢得下一次竞争。

心理学中也有类似的“胜利者效应”。而小老鼠实验中展示的“成功的经历重塑大脑”以及“先前胜负经历影响后续比赛输赢的现象”,或许也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成为心理学中“胜利者效应”的生物学解释。

推荐一本学习类的书籍:

认知天性京东¥30.60去购买​年货好物超值秒杀,40 粒洗衣凝珠低至 9.9 包邮!

本篇文章这本书有收录:

一亿赞 知乎高赞职场干货精选京东¥22.50去购买​领红包最高领取 9999 元红包

接下来我说的这个方法,你可要记好了。它可以让你在一定程度上,喜欢上学习。

我没有夸张哦,是有理论支撑以及真实案例的哦。

/ 01 /

先记住两个概念:峰值和终值。

峰值和终值,是由2002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他发现大家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核心因素决定:第一个是体验最高峰的时候,无论是正向的最高峰还是负向的最高峰,一定是能记得住的。(峰值)第二个是结束时的感觉。(终值)这就是峰终定律(Peak-End Rule)。(转引自梁宁《产品思维30讲》)

/ 02 /

说到这里,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平时在学习时的体验:过程中基本上很少有正向的高峰,总是被“我不想做啊”、“这个好麻烦啊”、“太枯燥了”、“我想出去玩”、“我不会”这些负面情绪充斥。

你每次学习的峰值体验,基本上都是负向的。

关于“终值”,每次你结束学习时,一般都是很狼狈的吧?实在是被自己打败了,实在是学不进去了,烦躁到极致,赶紧像个逃兵一样收拾书包滚蛋了。

正是因为,每次你的学习过程,都充满着这样负向的峰值和终值,而峰终值,直接决定了你对“学习”的所有记忆。所以一旦你想起学习,内心满是厌恶、排斥,甚至恐惧。

你每次做这件事时,感受都是非常不愉悦,怎么可能会有“我想做”的想法呢?当然一点都不会有啊,谁没事儿喜欢给自己找罪受啊,又不是抖M。

/ 03 /

好辣,两个概念你记好;你为什么厌恶、排斥、害怕学习,我们也在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大致分析清楚了。

接下来,冷冷老师教你解决问题,让你在一定程度上喜欢学习,主动有“我想学”的念头。

体验一个事物或产品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有在峰值与终值时的体验,而整个过程中每个点好与不好,时间长短,对记忆或者感受都没那么大影响。(梁宁《产品思维30讲》)

嚯,是不是发现可乘之机了?hhhh。

影响因素只有峰终值,过程中其他繁多的点,影响不大。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基本原理,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创造正向的峰值和终值。

我们还是说点能听得懂的人话吧。下文是两颗栗子。

/ 04 /

虽然学习在总体上是枯燥的,但总有你喜欢的某个科目;某个科目,总有你喜欢且擅长的某个章节;或者,总有某个环节是你喜欢的:喜欢看书?或者是喜欢做题?也可能喜欢背单词?

每次的学习过程,穿插着安排你喜欢且擅长的科目/章节/环节。

如此,你每次都会有学得得心应手、轻松愉悦、反馈满满的时刻,也就是出现了正向的“峰值”。

每当你学习难搞、恐惧的科目,在负面情绪达到顶峰之前,可以先转换到喜欢且擅长的环节,情绪安抚后,再回头继续做难的事情。以此避免负向峰值的出现。

比如我写文章时,需要做的两件主要的事情,是“输入”和“输出”。我非常喜欢“输入”:看书、看公开课、跟人探讨、学习一些付费课程等等,无论多枯燥多抽象,都觉得很有意思。

“输出”比输入难多了,写得不顺畅,就会很烦躁。所以我每次只写25分钟,时间一到,虽然没完成,也立刻收手,去做我喜欢的“输入”。这一过程来回替换。

整个过程基本不会出现负向的“峰值”;“输入”和“输出”,都会及时高效完成。

/ 05 /

关于终值,每次学习的末尾,都要以你最喜欢、最能带给你反馈感的环节结束。别去学最难的东西,也别在纠结焦虑中,让学习体验以痛苦终结。

打颗栗子,我平时写公众号文章,有时选题熟悉,写得顺畅,过程很愉悦。但如果当天标题起得不好,阅读量只有平时一半。

我的“终值”体验,是比较糟糕的;之前所有顺畅愉悦的体验,我会尽数忘记,只记得糟糕的“终值”,以至于下次写文时,常有提不起劲、排斥的感觉。

也有好些时候,选题比较复杂繁琐,写的过程很费精力,后面起标题时,苦思冥想一个小时,最后战战兢兢推送。

好家伙,阅读量很好。这个“终值”,立刻覆盖了之前写作和起标题过程中难以为继的各种痛苦体验。下次写文时,我会隐隐期待,有强烈的“我想写”的感觉。

看吧,“终值”体验就是这么强大,甚至连峰值体验都能覆盖掉。如果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是一个道理?

在你反馈感很强、情绪高涨满足的时刻结束学习,留下一个正向的终值。千万别学到想吐才结束。

/ 06 /

好辣,记住了么?

峰值:体验最高峰,包括正向和负向。终值:结束时的感觉。二者共同决定我们对某一事件的体验和记忆。

无论是学习、工作、跑步、读书,还是与男/女朋友约会,或者任何事情!都可以巧妙利用这一定律,创造正向的峰值和终值体验,会让你对整件事情的记忆,变得愉悦起来。

爱学认学,从峰终值开始。大脑可真好骗吼,像个大傻子。0.0

感谢阅读。

码字不易,费时费心,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还请花1秒钟点个赞。:)

答主:高冷冷(哈工大化学本科丨北大中文硕士丨知乎55万关注)。我有20个万赞干货答案,我的学习类和心理学类干货,获得了130万赞同+310万收藏,在知乎总排名第四,学习型答主排名第一。

小小声告诉你,我的公众号“高冷冷”更值得关注,我给所有(300篇)干货做了便于查找的目录(在菜单栏“隔夜面包”),学霸养成丨心理丨思维丨方法论,数十万人在这里得到了真正的改变。——我的读者总说要把我藏起来,就是不愿意给我点在看。我好气0.0,只能自己给自己打广告啦。见谅。

降低学习难度,减少计划要学习的时间,这些看起来很不靠谱的方法其实可以根治「不想学习」症,除此之外,还有九条可以克服拖延、逼迫自己学习的「妙招」,让我们往下看。

拖延是现在越来越多人的苦恼,而拖延症被称为新型癌症,因为难以治疗、容易反复、患病之后耽误终身。拖延是在各种事情上集中病发的,一个人一旦对自己的要求放低开始拖延,就会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拖延。

想要「根治」拖延症,逼迫自己学习,我们要先了解拖延症带来的后果和发生过程,然后分析拖延的原因最后解决问题。

一、拖延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你在学生时代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假期,放假第一天下决心在头三天写完作业,当开始要写的时候不是很想写,考虑到假期还很长就去玩儿了,越玩越焦虑,不过就算焦虑地玩也比写作业开心,所以就用这个节奏一直拖到最后一天,疯狂赶作业,终于连蒙带抄做完了。那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

第一,你会觉得特别爽。因为终于完成了,并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

第二,当老师把分数或者评语给到,或自己看到作业并不那么完美以后,会觉得内疚,这个成绩不是你想要的,效果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因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任务的质量可能是合格的,但是基本上没有可能特别优秀。

你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要早点开始,但是下次还是会陷入这个怪圈,刚开始觉得来得及可以不开始,一直很恐慌拖着,拖到不行了仓促开始,之后以一个快速、低质量的方式完成,然后陷入很爽又很内疚的境地,要求自己下一次早点开始,这个怪圈会在人生中不停循环,一次又一次发生。

那么拖延会带来什么恶果呢?它造成的不只是某次作业没有做好,某一个工作没有及时完成,它会给你带来一种永远都很平庸的人生。

社会竞争已经很激烈了,拿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拼都还不一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你每次都在截止日期前这么凑合、这么勉强给出一个结果,那个仓促交出的东西,根本不是你的真实水平,也不会带来最好的结果,你并没有尽全力,导致一次又一次平庸的评价,最终导致一个平庸的人生。

可笑的是当你通宵完成了一个任务之后,居然还有一种我很勤奋的错觉。令人难过的不是平庸本身,而是我们每个人如果可以早点开始的话,本来可以做得更好。

二、拖延是怎么发生的

当你想要学习的时候,这时候你的手跟控制不住一样伸向了手机,大脑告诉你不能这么做,于是你就处在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我每次都把这个情景比喻成分叉口,在这个分叉口我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工作学习,另一个是去玩游戏看电视。

快乐的小路让人立刻愉悦、及时满足,你打开电视的第一分钟就特别开心了;但是去学习,那条痛苦的小路会带来什么呢?第一分钟都特别痛苦。

我们很容易选择快乐的小路。但是请问快乐的小路会永远快乐吗?不会。

学习、工作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不快乐,因为进入工作进入学习,进入自己的任务是很痛苦的,但是随着你的学习时间和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成就感的累积,这就是痛苦小路的终点,指向一个特别开心的结果,当你把任务完成之后,会觉得自己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但是另一条快乐小路发生着什么?可能你刚走进去的时候非常的愉悦,如要写论文的第一天打游戏,很开心,但是随着打游戏娱乐的时间越来越长,你会觉得越来越焦虑,快乐程度是一直在降低,一直降低到马上要交论文的前一天晚上,开始仓促完成论文。

所以快乐的小路指向的终点是快乐逐渐降低,焦虑逐渐增加,一直到无法承受为止。

这就是这两条小路的不同,过程不同,结果也不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在入口的时候,抵制住及时快乐的诱惑,先去选择痛苦的小路。

三、拖延的原因

快乐的小路和痛苦的小路,为什么每次我们都选择了快乐的小路?

(一)任务太过于艰巨了,不够自信,无法胜任。很多人因为内心恐惧所以拖延,如写论文时为什么会拖延,因为真的觉得这件事太难了,想逃避。还有一种觉得难是因为,给自己做的计划非常难以完成,面对它想要拖延下去。

(二)完美主义。完美主义者不是因为恐惧才不开始,而是他们太不想面对不完美的自己了,很多作家都有这个问题,不愿一下笔写出的东西不够好。

(三)对未来的自己太过于自信。人会低估未来任务的难度,认为未来去做一件事情会用更少的时间完成,但是实际上拖延之后,到时候完不成会特别狼狈。

(四)自我欺骗。有些人拖延得特别难以发现,拖延真正的任务,选择做一些简单的任务替代,反而认为自己很勤奋,一直都在做任务。其实根本没有走上痛苦的小路,只是在两条路之间找了一条既不那么痛苦也不那么快乐的路来骗自己,这样根本不可能真正完成任务。

除此之外,我们拖延的原因也和大脑有关,拖延并不是一种病,而是我们的大脑会小看未来的收益,看重现在的收益。如果我说,这周给你一百块,和你等一年我给你一千块,你会选哪个?你可能会说我选一千块,但是生活当中未来的收益不会这么明确,如你努力学习会获得一种好的生活,这种好的生活不够明确,但如果现在去打游戏立马可以获得快乐,这种对比就不如一百块和一千块鲜明,导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都做着去选择一周一百块的傻事儿。

四、解决问题四个方向

当我们再次站在快乐小路和痛苦小路的分叉口,希望自己去选择痛苦小路,那么就需要从下面四个方向来努力。

看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个方法特别简单:不用逼,不想学可以不学,但也不能去做别的事情。

相信我,这个方法很有效。

我们从头说起,好久不学习,你再想像以往那样坐下来一学就是几个小时,难了。 就像不恋爱久了,长时间一个人过,再想和人建立亲密就感受到了难,难以适应,难以忍受……

这一切都是ability啊。

原来,你今天能轻轻松松学习几个小时的能力,是多年来连续学习的习惯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不要不懂得珍惜,不要率性地就放弃。

有人工作了以后才发现学习的好,不是真的因为工作完全剥夺了他们的学习时间,他们也有周末,也有夜晚。 而是就算有时间,他们也不能像学生时代那样安心下来了,这个“安心”不是靠几个“冥想”就能够找回来的!

用进废退,坐下来一学就是几个小时的这种能力,不用也会退化。

今天你能坐下来学几个小时,这种能力,要知道珍惜,在拥有这个能力的时候,争取学习更多,更多地学习。

重新建立这种学习能力,需要比你所想象的更多的努力。

不是能像现在一样,有时间就能学,而是就算有时间,也只能是看着时间溜走,却学不进去。成年人的学习越来越偏向于边角余料的修补,偏向于碎片肤浅信息的索取,一方面有学习的极度渴望和需要,一方面又是对深度的恐惧。

学的东西一难,就没耐心了;一深,就放弃了。他们只能无奈都去向短、平、快贪婪索取,有时候某些东西被包装成貌似深刻就感激涕零。

所以,成年以后,如果还能保持这种学习能力,那真是难能可贵。

这是空间里面我给自己写的话,完全原味的内心感受,不是为了回答这个题目才发的一通牢骚。(我很希望还具备这种学习能力的人不要过早荒废,切记。)

回到问题,你真正想学习的时候,不会到处去挖各种方法。

说句刺痛你的话,如果学习真有什么实质上“有趣”的方式,真的难以想象,你是要有多愚蠢才在这长达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自己发现!?

逃避,一切都在逃避。

监控,你要监控你自己。

不怕各位笑话,近段时间我极为不安心,学习的时候我能监视到自己各种逃避的幌子。

比如我学像以前那样难的东西,我就立刻能够“发现”----其实不学习的生活多么美妙,有好多闲书没看呢,于是我去看书,看得很入迷,因为我告诉自己,看书(是很正式的书)——不也是学习吗?

我会发现亲自手洗衣服触感更好,于是我热爱上了劳动,热爱打扫卫生……洋溢在另一派与学习无关的成就感当中……我在逃避!

我说我心要安静下来,于是试了各种方法,冥想、柳歇耶夫时间记录管理法,唯独在学习这件事上进展寥寥。

我意识到这是逃避行为!

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于是我开始学习了。

一学发现学习原来也没有那么难,我还写收获日记,“哇,原来这看似困难的东西,只要真学了其实也不难啊!怎么样,今天是不是应该奖励自己?应该!”,于是,我裹着衣服去超市买提子、香蕉“犒劳”自己……后来享受着食物,接着“不能这样浪费了食物”,于是享受里配上了电影……学习的意识就这样被带跑了----这又是另外一种逃避----潜意识惧怕学习而变相出来的逃避!

真他妈我发现那什么“犒劳自己”的一套说辞简直就没什么狗屁用处。

没发现吗,那些从小一天坐在教室里面学习的小孩,哪里想得到“学完了要犒劳自己” ?没有,你自己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

我也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该上课上课,该写作业写作业,从小学坐到初中、高中,不是也照样学了十几年吗?

哪里有想过学到了一点之后,要建立“犒劳机制”?

很明显,当你长时间不再从事像高中初中那样成天学习得活动,你的学习能力就退化了。

所以,成年人想要学习的时候,会急不可耐地询问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方法,有没有什么高效的方法——很讽刺,这些问题都是成年人问的。

一种学习模式是这样的,认为我学不进去一定是方法不当、学习方式不高效……有诸多的理由来让我们责怪,当我们看到这么多边边角角的理由,于是我们会真的相信是自己方法不对,无奈接受自己真的学不好的“事实”。

再深挖一点,其实你不是不相信自己学不好,是真的害怕学习、知道要吃很多苦,于是我们就“心甘情愿”的宁愿停留在“我学不好”的层面。

我们宁愿相信自己“学不好”是事实,也不敢于面对“其实我内在里还是有一丝信念相信自己学得好,只是我害怕吃苦,只是我不努力”的真实事实。说到底,他妈的不就是学习吗,别人搞出来的知识只是等着我们去学,难道这学习比创造其本身更难吗?难道我们几曾相信自己真的学不好?!没有!

为什么不能正视这样的事实,即我们已经不具备像高中初中那样的一坐就是学几个小时的能力?

这种能力,有的人到了大学还在继续保持,有的人因为高考“解放”然后迅速地放弃……于是能力也跟着退化了-----所以,那些目前还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我极为心痛地建议你不要过早地放弃。

就算你没有正式内容学习,也尽量每天去学一点有难度的东西,这样就可以把这种能力延续下去,等到有一天你需要学习正式的东西,就不会挣扎。这是我对大学生最敬爱的忠告。

这才是根本原因。

这种能力想要找回来,是难的,但也不是不可能,只是比你想象中难得多,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对于长时间不学习的人,一下子让他坐下来学上几个小时是很难的。

(这种学习是指真的学习,而不是看书之类的——看书之类的,就算无聊的书像《小逻辑》我一天也能看十几个小时,说实话比太多人强得多,所以,指的不是这种。)

那么第一步,最重要的不是能不能学习东西,能不能学进去东西,能不能有所收获,而是能不能建立起坐下来的能力。

我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固定时间学习法。

真的讨厌非得给这种方法取个这样的名称,这个方法是我在一本有关写作练习的书中看到的,是说如果你想写作,第一步就是训练出一种能力,让你能够毫不费力地就写上几千字,具体做法就是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在电脑屏幕上,不管写什么,就算抄写也行,先毫不费力敲出一定的字数,比如你今天毫不费力就能敲出1000字,那么再在这个基础上多敲上20%,明天再在这个基础上加上20%……每天如此……直到有一天你能毫不费力地就能敲出原来字数的三倍、四倍,比如你一坐下来就能毫不费力地敲出三千字。

这方法让我印象深刻。

对急功近利的现代人来说,唯一的难处就在于这个方法一点也不符合现代人急功近利的特点。因为你想一坐下来就希望能学到东西,你想在屏幕上一写东西就要有意义,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凡事“高效”、有效用,做什么都求急切地变现、让它有用。

就上面的这种练习方法,对于我们有什么用呢?每天去抄上千字有什么意义?就难道为了建立一种习惯你要浪费这么多天时间?难道就为了能让自己能在以后毫不费力一坐下来就输出比原来多两三倍的文字?——现代人有太多的疑问,所以我们不会去做。

方法万万重,实践者几几人---白诗诗名言。

我们之间只有点赞收藏的缘分,是很难因为实践和认知走到一处的。

如果你对自己不那么着急,那我建议你这个方法真的可以恢复你的“原气”:

早上起来就第一件事开始学习,学什么不重要,能不能学进去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锻炼你毫不费力地坐下来学习的能力。

先坐下来,然后给自己计时。没关系的,如果你毫不费力第一次学了半个小时就想干别的事情,那么请你再坚持20%的时间。

注意一切披着外衣的逃避幌子,比如你要去干“正事”。如果真有“正事”,那么就请你明天早上在这个“正事”之前往前多预留一点练习时间。

学稍微难一点的东西,需要动脑的东西。学那些平时不敢学的、心理上认为有难度的东西。直到有一天你毫不费力地就能坐下来学上一个小时或者更多。

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年轻人,不要有那么多疑问。

第二种方法,还是固定时间学习法。

稍微简单一些。具体的操作只是一句话:每天有一个专属于学习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里面,你可以不学习,但你也不能做别的事情。

这个方法妙就妙在于「你不能做别的事情」,如果你不学习,那你就坐着好了,不要听音乐(你以为这样可以舒缓压力),不要做运动,不要想花里胡哨的东西来“让你进入学习状态”。

只是坐着,你不想学可以不学。

没有人逼你学习,但你也不能做别的事情,于是,剩下的自然而然的选择就是学习了。

过去我们错的多么厉害啊。

想想看,大学课堂里面,发现教授讲得无聊了,于是我们会去找各种各样的“自我学习”方式来弥补这段时间---让它有用,教授讲得无聊吧?

于是你自学,开始的时候上着老师的课私底下自己看书,后来发现看书无聊,放松着就逐渐玩手机……

于是你发现课堂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玩手机。

没有人蠢到以为上课不是去学习知识的,没有人蠢到认为上课就是去睡觉的,所以我讨厌那些说学生不知道珍惜时间的人。

恰恰相反,大家都知道时间应该珍惜,都知道上课是为了去学习,可就是不知不觉地演化出来越开越多上课睡觉、玩手机、逃课的想象……是他们不知道珍惜时间吗?

不,恰恰是他们认为时间很值得珍惜,所以一发现教授讲得不好了、听不懂了,于是就开始想方设法去充实、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

只是这种做法让他们事与愿违,错的越来越远。

做法错误,但动机正确。

错了,我们过去有这种习惯的人错得远了,于是我开始佩服那些上课也不玩手机的学霸,也许他们未必真的一直就是听得懂,也许他们不知道我说的这个方法,但是他们的行为不知不觉地符合了这个方法的实在处。

试着实践上面这个方法的理念吧,学不进去可以不学,不想学也可以不学,完全可以,但是在专属的这段学习时间内,你也不能做别的事情,远离手机、在这段学习时间内,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于是你发现,不想学可以不学,但是当你想学习的时候,学习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没人逼你。

你要有耐心,年轻人。

这个方法十足有效果,不要有太多疑问,你要自己去实践。

。。。完。。。(后知后觉补上公众号——也叫“白诗诗”)

以下是我的「还值得」一看的答案:

1.怎么背书最有效率?

2.如何成为记忆高手? - 知乎

3.应届大学毕业生面试中有哪些“黑技巧”可以提高面试成功几率? - 白诗诗的回答

4.我所依赖的记忆方法 - 知乎专栏

5.给高中小朋友的一些学习方法 - 知乎专栏

6.那我就靠这篇文章卖钱了 -

唱个小小的反调

我的方法比较奇葩(我这人本来就很奇葩)

可以理解为死皮赖脸法

其实也很简单

当你不想学的时候

就算你有一万个不愿意

也不要离开你正在学的东西

死皮赖脸地赖上它了,怎么甩都甩不掉的那种

比如你想玩手机(当然最好的办法其实是把手机寄回老家,寄给你的爷爷奶奶,让手机和你产生物理上的距离)

你不能两只手拿着

要么腾一只手出来拿着笔,或者摸着书本

要么视线不能离开你在学的东西

然后玩一会看一会做一会题

很像某种犯罪行为

“没事我就只写这一道题,写完这道题我就不写了”

……

“哎呀这道题/这段话都看完了嘛,那就再看一段嘛,看完这段绝对就不往下看了”

……

“哎呀反正都看了做了这么多了,再做一点也无妨啦”

……

反正不管怎么样,就算是玩手机,你也得把进度往下推

就算再慢也是在往前走

如果你完全脱离了你正在学的东西

比如躺在床上玩手机或者下课离开座位去跟别人闲聊

那百分之百会重演绝大多数人“玩完后疯狂自责”的弱智状态

这样其实是很没意思的

你再自责再后悔哪怕使劲抽自己耳光都没用的,放心好了

没有手机呢,也不要离开座位(除非真有事)

你可以趴在桌子上睡觉,睡醒了继续做

反正就突出一个死皮赖脸

绝对不能离开你学的东西

哪怕走在路上也要把书拿在手里

看不看倒不重要,当然最好翻开看看

看不看得进去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看

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

也就是说我以为所谓的“逼自己”

不是给自己施加心理压力,把自己搞得心态爆炸

而是逼自己保持和所学的东西在物理上的距离,绝对不能离开它

能往前推进一点就是一点,慢下来无所谓的,不用自责

要是离开就完蛋了

学渣的一天就是厌学的一天,越学越没劲的一天

学霸们告诉学渣要在学习中找到乐趣,find and get 一个point让自己high起来

殊不知越学越感兴趣那是学霸们才配拥有的东西

学渣没有什么擅长的科目,更不会对哪一科感兴趣

到最后只能变成不明觉厉鸡同鸭讲对牛弹琴放狗屁,说了白说听了也白听

以前成绩很差的时候,学渣该经历的我都经历过

比如厌学学不进去什么的,这很正常

但我这人就突出一个死皮赖脸

不想学是吧?那就趴桌子睡

反正不准走

读了一遍不懂是吧

那就再读一遍

再读一遍

再读一遍

读到你把早餐都吐出来为止

当然实践中肯定也不会这样,一般最多读个六七遍就会受不了这么智障的自己,然后逼自己往下走了

一个小时才做一道题

一早上才看完一课是吧?

无所谓,只要老子在做就行

拿时间换空间嘛,14年抗战不就这么死皮赖脸混/忍/拖下来的嘛

只要时间不被老师和作业给剥夺了,拿一两年搞个大学或者研究生公务员读读上上,其实不难的

做起码比不做好,哪怕慢得你恶心想吐

要是给自己过份施加心理压力,把自己搞崩了

那还不如死皮赖脸慢慢学呢

那这样也不是个办法啊?

这种状态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什么时候速度能加快呢?

很简单

就是当你在慢慢悠悠地做完后,取得一个很小很小很小的胜利时

比如你个废物弄了一天才学完一个单元

结果做检测题时发现

哎哟我操,对了不少嘛

原来自己也不是弱智嘛

原来还是看得懂的嘛

这时候信心来了,自然就会加快速度

然后滚雪球慢慢积累,积小胜为大胜

变成学霸的路上,就需要无数个这种很小很小的成就感撑着你前行

前提是你得死皮赖脸

赖在你学的东西上面

一天才看一页纸,写一道选择题,也是在学

把自己整崩了,放弃了,那就是什么都没做了

总之三点(也可以理解为底层废物loser抗压爬坑法,同样适用):

1、死皮赖脸不要脸

2、不要给自己加压,对绝大多数人都没用的

3、多给自己设一些很小很小很小很小很小很小,小到你觉得根本没必要设的目标,不要整天搞什么“多少多少天后我要考北大清华985211”之类又大又空泛的傻逼玩意

达到了小小小小小目标之后多鼓励鼓励自己,给自己洗洗脑吹吹牛逼骗骗自己(具体看前面那里),慢慢滚雪球

毕竟在我眼里

死皮赖脸从来都不是一个贬义词

它的同义词

其实是永不放弃

600分以下的你,如何自救?